查看原文
其他

当代编辑的这些祖师爷,真牛,新媒体删一家再办一家,尽说人话

认真学的 中文编辑校对网 2022-12-22

近日被困江南,闲逛苏州山塘街。


街尽头有一不太起眼的张公祠,除了一名查码保安外,空无一人。


进得院中,才发现这儿是当代编辑的祖师爷们曾经的聚居地——南社。


中文编辑校对网 摄于南社纪念


南社,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大规模革命文化团体,1909年,同盟会会员陈去病﹑高旭和柳亚子在苏州虎丘张公祠发起成立。以研究文学、提倡气节为宗旨,弘扬爱国热情,光大中华民族传统文化,时有“文有南社,武有黄埔”之盛誉。活动主要在上海。现在上海也有个南社纪念馆,位于上海金山区张堰镇,过段时间小编也去闲逛下。


这南社,刚成立时只有17人,后来社员总数达1180余人,知识分子精英汇聚,柳亚子、廖仲恺、宋教仁、鲁迅、陈望道、蔡元培、李叔同、刘半农、茅盾……近现代最知名的文化人、学问家,都与这社有关。如今全国不管是报社出版社还是通讯社,要办个八十周年一百周年纪念,都会拉上他们的关系。真是人人握灵蛇之珠,家家抱荆山之玉,几十本书也说不完他们的故事。


中文编辑校对网 摄于南社纪念馆外


“以文字鼓吹革命”,是南社创立时开宗明义的第一项任务。南社中从事新闻和出版的有200多人,他们创办、文编、撰稿的报纸有七八十种之多,遍及全国。相信学习过新闻史和出版史的都曾遇到过他们的名字。


在编辑的主导思想上,南社彻底打破了传统儒家编辑理念的“代君立言”“为尊者讳”的忠君思想……使编辑工作能够反映社会现实……


充分利用“当时的新媒体——报刊”来宣传反清、反封建的革命思想,是南社文化名人在中国近代编辑史上的一大特点。


要知道,清朝后期,报刊作为一项新生事物,才从西方国家传到中国。报刊在当时属高效率的文化载体。不同于古老的书籍之处在于:报刊来得快,容易转发,覆盖面极广,影响巨大,能够及时反映民众的愿望和诉求,获得点赞。


中文编辑校对网小编为了稳妥起见,这儿只说说纪念馆官方上墙的几位编辑——


中文编辑校对网 摄于南社纪念馆内


连创《民呼》《民吁》《民立》三报的于右任

“民呼”取意“大声疾呼,为民请命”,创刊宣言说,有世界而后又人民,有人民而后有政府;政府有保护人民之责,人民亦有监督其政府之责。其内容一共分为了三个部分,第一个是言论,第二个是纪事,第三个是丛录;另外开设了社说、专论、诗话、艺苑等栏,并搭配各地时事新闻,还刊登了有关时事政治、社会生活的画画,讽刺画为主要,发行量巨大。但这新媒体不到100天被关闭。


没过多长时间,于右任出狱后,又创办了《民吁》。“民吁”二字含义:一是“呼”字去掉两点便可成“吁”,表示即使被挖掉两只眼睛仍然要反映人民疾苦;二是“民不敢声,故仅吁耳”,意思就是说你不允许为民呼了,就吁。但出版了48天后,这份当时的新媒体也被清政府查封。看来,自古以来,为民“呼 吁”,都不容易。


1910年10月11日,于右任又创办了《民立报》。他在发刊词中表示要“为国效驰驱”。当时一月销量两万多份,是当时发行量最大的报刊,对促成辛亥革命的发生、发展都起了极为重要的作用。但1913年9月4日又被自己政府的袁世凯关了。


中文编辑校对网 

摄于南社纪念馆外苏州山塘河东南


《中国白话报》创始人林白水

林白水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出国留学攻读新闻学归来的人,对于新闻有着很深刻的认识。


林白水在中国报纸上率先使用了号外、摘录、关于时事话题的编辑与读者的互动、连续性新闻采访报道、关于同类新闻的综合与汇总、编者按、编后记等很多现代报刊形式。


1903年创办《中国白话报》,在创刊号上首次提到了“公仆”一词。他说:“皇帝是百姓的公仆,没有什么好怕的,官吏更是百姓的第二奴才,没有什么好惧的。”对于那些骑在百姓头上的政府官员,他说道:“这些官吏,他本是替我们百姓办事的……天下是我们百姓的天下,那些事体,全是我们百姓的事体……倘使把我们这血汗换来的钱拿去三七二十一大家分去瞎用……又没有开个清账给我们百姓看看,做百姓的还是供给他们快活,那就万万不行的!”


1911年创办《时事选刊》,有学者认为这份报纸可称我国最早的文摘式的报刊,1916年在北京创办《公言报》,1919年2月在上海创办《和平日报》,1921年3月,与胡政之一起创办《新社会报》。


林白水说:“新闻记者应该说人话,不说鬼话;应该说真话,不说假话”。

林白水说:“但能为社会留一公言,代表民意,虽冒艰险,在所不辞。”

当时的报纸大都立志代表民意,以监督政府为报刊的权利与责任。


中文编辑校对网 摄于南社纪念馆外苏州塘河


创办“世界新闻职业学校”的成舍我

成舍我,是个人力量从事新闻教育事业最长、影响重大的新闻教育家,中国近代著名报人,在中国新闻史上享有很高声望与影响。曾创办《世界晚报》《世界日报》《世界画报》《民生报》《立报》……


成舍我指出,办报没有面向普通民众,而只是“特殊阶级的读物”,由此造成国民“愚昧”“闭塞”,缺乏国民意识。


成舍我说:“未来的中国报纸,他应该受民众和读者的控制。他的主权,应该为全体工作人员,无论知识劳动或筋肉劳动者所共有”。


在成舍我看来,人民大众才是报纸的真正主人,“惟大众能制裁不良之报纸,亦惟大众之真诚拥护,始能产生真正拥护大众利益之报纸。欺骗大众,愚弄大众者,固当为大众所弃,而拥护大众利益者,大众亦不能听其任人摧残,然后新时代报纸,才有确实建立的可能”。


编辑上,他主张一切力取“精编主义,量减而质增”,以“篇幅小”而求“容量大”。

此外,成舍我认为新闻教育要培养“手脑并用”的全能型记者,打通劳心和劳力,其实质在于要培养独立的记者个体。


中文编辑校对网 摄于南社纪念馆外苏州塘街


“新闻界全才”邵飘萍

1916年7月,在北京创办了“北京新闻编译社”,1918年10月在北京创办《京报》。后又与蔡元培一起,创办了“北京大学新闻学研究会”并举办讲习会,第一期学习的就有少年毛爷爷。


邵飘萍的编辑思想,比如,信仰是独立的:惟有信仰事实与真理,不为党派和个人左右。组织上是独立的:不受任何政治势力和经济势力的控制。应该有自己赖以生存发展的独立经济。他的办报方针:一是监督政府。二是唤醒民众,教育民众。三是“顺时代进步之潮流”,表达报纸“对于解决时局的意见”。


邵飘萍却坚定地认为报刊是社会公共机关、国民舆论的代表,理应肩负监督政府、引导舆论的天然职责。他在《京报》发刊词《本报因何而出世乎》中阐述报纸宗旨:“时局纷乱极点,乃国民毫无实力之故耳。……必使政府听命于正当民意之前,是即本报之所作为也!”


贤明之社长、主笔,其眼光手腕必注射发挥于社会大多数的利益之上”


“看报的人都看那与个人相关之事,所以报最怕是单调,单调止能为某一部份人注意,不能博大家的同情。”


办《京报》时,稿子通常编得短小精悍,消息重要但所占版面不大,即使是重要的社评文章也往往维持在一千五百字左右。


因烈士身份,离世较早,各种新闻学课本上介绍很多,这儿不再多说了。


中文编辑校对网 摄于南社,纪念馆屋顶


南社创办人柳亚子、陈去病、高旭在当时知识分子集中的上海,创办、主编了《觉民》《警钟日报》《二十世纪大舞台》《醒狮》等报刊。


有意思的是,中文编辑校对网在参观南社时看到介绍:高旭当年假冒太平天国翼王石达开之名,写出了几十首《石达开遗诗》,一时之间群情激昂、反清情绪迅速高涨。


报刊之所以成为当时的新媒体,主因在拥有全新的先进的编辑、出版和印刷技术,将先进的机器技术引入文化出版领域,极大地提高了文化出版行业的生产效率。另外,当时很多国家政治开明,思想先进,而彼时的清廷已是江河日下,非常害怕先进文明冲击传统的封建文化,更惧怕新的民主主义思想冲击本土的封建正统思想


中文编辑校对网 摄于南社纪念馆外苏州塘河


正因如此,其对外来文化采取闭关锁国和排斥不纳的政策,拒不接受先进文化和先进的思想。江山依旧人已非,南社文化名人勇敢地打破朝廷的限制与封锁,积极引进并利用报刊这一新媒体利器,从事革命思想的传播,将中国近代的编辑工作推向了新的阶段。

中文编辑校对网 摄于南社纪念馆外苏州塘街


仅以上海一地为例:从1905年到1911年的短短6年内,革命派知识分子在上海总共创办了15种报纸杂志,南社文化名人创刊或主笔的就占了十余种。1905年2月《国粹学报》创刊,南社人黄节担任该刊主编;1906年10月《竟业旬报》创刊,南社人傅枣担任主编;1909年1月,南社人雷铁崖成为《越报》主要撰稿人;1910年,南社风云人物陈去病、陈其美、陈毓川担任《中国公报》主编;1910年5月,南社人雷铁崖、林娜担任《民声丛报》主要撰稿人,陈其美担任主编;1910年3月《天铎报》创刊,南社名人陈布雷、戴季陶、李叔同分别担任主编。1907年4月,南社人于右任创办《神州日报》,几年之后,其又创办了《民吁日报》(1909年10月)和《民立报》( 1910年11月);1911年4月,《克复学报》创刊,南社人李季直担任主编……


如今馆前的路破败不堪,想整修

中文编辑校对网 摄于南社纪念馆外


另外,出版方面,南社文化名人在当时几乎涉足了所有的著名书局。封建旧时代的大型类书编纂机构,是“吃皇粮”的官方机构,由封建国家所供养,其财力、物力、人力,都由国家统筹安排,不存在商业化和商业运作成份。而近代的一些大型书局,却具有文化商业的特性,需由出版商或投资商提供运作的巨额经费。正因得到了南社文化名人文化和经济上的支持,一些书局才能够聚拢力量,形成影响,并发展壮大,乃至成为当时出版行业的强龙与巨鳄。这些大型书局,机构庞大,实力雄厚,影响巨大,档次也很高,在中国近代编辑史上具有重大影响力。如今几乎所有著名大出版社,办光辉历史周年纪念,都会追溯到这些书局。


从编辑学来看,南社文化名人利用报刊书局进行革命宣传鼓动工作,是中国近代编辑史上最具亮点的一大创举,改变了中国传统编辑思想为封建政治服务的指导方针,在中国近代编辑史上写下了极其光辉的篇章。

“爷爷牵着小孙儿的手” 

中文编辑校对网 摄于南社纪念馆外塘河畔


对了,《红楼梦》中说:“这阊门外有个十里街,街内有个仁清巷,巷内有个古庙,因地方窄狭,人皆呼作葫芦庙。”这葫芦庙,就在南社纪念馆东南150米“普福禅寺”。如下图。


中文编辑校对网

摄于南社纪念馆东南200米普福禅寺“葫芦庙”


《红楼梦》第四回《 薄命郎偏逢薄命女,葫芦僧判断葫芦案》——那原告道:“被打死的乃是小人的主人。因那日买了个丫头,不想系拐子拐来卖的:这拐子先已得了我家的银子,我家小主人原说第三日方是好日,再接入门;这拐子又悄悄的卖与了薛家,被我们知道了,去找拿卖主,夺取丫头。无奈薛家原系金陵一霸,倚财仗势,众豪奴将我小主人竟打死了。凶身主仆已皆逃走,无有踪迹,只剩了几个局外的人。小人告了一年的状,竟无人作主;求太老爷拘拿凶犯,以扶善良,存殁感激大恩不尽!”

……

雨村低了头,半日说道:“依你怎么着?”门子道:“小人已想了个很好的主意在此:老爷明日坐堂,只管虚张声势,动文书,发签拿人……其祸皆由拐子而起,除将拐子按法处治外,余不累及……薛家有的是钱,老爷断一千也可,五百也可,与冯家作烧埋之费;那冯家也无其要紧的人,不过为的是钱,有了银子,也就无话了。——老爷细想,此计如何?”雨村笑道:“不妥,不妥。等我再斟酌斟酌,压服得口声才好。”

……

想起这一回了吗~


中文编辑校对网

全心全意服务编校
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